Good Luck To You!

凯发体育平台-广州队伤愈回归,球员状态火力全开

英超 32℃ 0

  五月五,无龙舟,不端午。看扒龙舟是许多街坊过端午的必备节目之一。然而,当你站在河边上为群龙竞渡、百舸争流的精彩场面呐喊时,你是否留意到龙舟上栩栩如生的龙头?是否知道这些龙头是如何制作而成的?龙舟出现问题后又是如何修整的?在端午节来临之际,本报将陆续推出两期“端午至话‘龙’工匠”栏目,为你揭晓答案。

  广府童谣唱道:“五月初五系龙舟节咯,阿妈带我去睇龙船……”在广州过端午一定要看扒龙舟。位于广州东部的增城区新塘镇和仙村镇,河网纵横,是东江水系龙舟的最盛之乡。龙舟承传了“龙”的脉息,满载着吉祥之愿和奋进的民族精神,在大江之南北,游弋生辉,而龙头则是一艘龙舟的灵魂。

  来自仙村镇的陈志君今年54岁,是当地陈氏木匠的第十二代传人,也是增城乃至整个广州当下掌握雕刻龙头技艺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近日,记者走近陈志君,了解他与龙头的情与缘。

  文、图/记者曾文秀 见习记者黄惠雯

  

  陈志君和他雕刻的龙头。 区伟贤摄

  21岁出师雕出人生首个龙头

  陈氏木匠世家,技艺代代口传心教,大至家具,小至各式工艺品,都精雕细琢、出品工艺卓越。自陈志君的爷爷起,陈氏家族就开始接雕龙头的活计。到了陈志君的父亲出师时,陈氏家族的雕刻技艺更上一层楼,成为仙村当地有名的工匠,揽起了仙村当地大部分龙头的制作。

  早年,龙头雕刻师傅需要带工匠队上门为雇主服务。从14岁起,陈志君就跟随父亲学做木工,18岁开始跟随父亲到仙村镇各个村雕刻龙头。通过看与学,他逐渐掌握了许多龙头雕刻技艺。21岁时,在父亲的点拨之下,陈志君完成了仙村镇巷头村定制的龙头。那是他雕刻的第一个龙头,也是他的出师之作。

  陈志君的童年记忆大多与水和龙舟有关。小时候,家乡每年都会在祖辈定下的“龙舟日”举办龙舟赛会。当天,外地龙舟从四面八方赶来“趁景”,亲朋戚友也纷纷前来祝贺。龙舟竞渡时,东江河上百龙献瑞,堤岸上游人如织,十分壮观。

  与许多同龄人不一样,陈志君不仅看比赛,还看龙头的造型。哪个龙头是自己家出品的,他一看就知道。原来,很多龙头都是造船厂出品的,千篇一律。陈家雕刻出来的龙头则是各有特色,譬如有的村信奉关公,关公红脸长须;有的村信奉张飞,张飞黑脸剑眉,在龙头上都会有相应的体现。

  

  在一根原木上雕出粗坯。

  

  凿空龙头中部减轻重量。

  一个龙头花12天雕刻原木而成

  张扬的气场,是陈家出品的龙头独有的特色。“龙头形象要好看生动,但最重要的是要体现龙的神采,一定要有张扬的、向上的生命力。”陈志君介绍,与造船厂组装出来的龙头不一样,陈家制作的龙头是从一块70—80厘米长的原木里雕出来的,充满鳞甲、青金相间、复杂但绚烂,连龙嘴里看不见的地方,也要精雕细琢,不能马虎。最重要的是龙眼,所谓“画龙点睛”,陈家雕刻的龙眼,炯炯有神,充满生命力,无论站在哪一个角度看,都始终是与人对视的。

  由于技艺精湛,每年年后不久,就有人到陈家定做龙头,有的是附近村的,也有造船厂的,多时订单可达10多个。接单后,陈志君每天至少要工作8个小时,制作一个龙头需花费12天左右。而每次雕龙头,他都会打好“腹稿”,把每一个细节都想好,才开始动工。

  制作龙头包括五个工序:开料、粗雕、细雕、打磨、上油漆。首先要根据所需塑造形象定下尺寸,开出一个长方体;接着在原木上按形象画出大概轮廊,再进行粗雕,雕出形象的粗坯;然后进行细致的雕刻,将形象的细节细致地表现出来,而龙头的内部则用特定的工具凿穿,减轻龙头的重量;细雕之后就是打磨,打磨时不能把棱角磨掉,要把线条保留下来;最后一步是上油漆,油漆根据形象用各种颜料搭配出所需效果,颜料不同可变换出不同较果,层次丰富,使得成品更生动更丰满。

广州队伤愈回归,球员状态火力全开

  20世纪90年代,东江龙舟活动达到鼎盛,东莞一带的造船厂不仅承接制作龙舟的生意,也负责制作龙头,民间龙头雕刻工匠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加上制作龙头的水榕木质量十分好,除用久了外表上的油漆可能掉落需要修补外,一个龙头用四五十年都不会有问题。

  当陈志君25岁时,仙村、新塘一带再无人定做龙头,而陈志君也回归木匠本行,陈家雕刻龙头的手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一淡出,就是20年。

广州队伤愈回归,球员状态火力全开

  

  细雕后打磨。

  

  上各色颜料前先上一层底漆。

  若有年轻人想学他愿意免费教

  随着时代的发展,扒龙舟的传统习俗逐渐被淡化,东江流域的端午民间龙舟活动日渐式微。

  2011年,石滩镇塘头村出现首款改款龙舟,传统的龙舟活动变身为小众参与,20人就可组成一支龙舟队,引起了石滩其它青年组织竞相造船投入其中,促使石滩、仙村地区的龙舟活动转型发展。这也间接催生了业余龙舟(队)俱乐部的出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

  2015年4月,仙村镇巷头村龙舟俱乐部打算定做新龙舟。他们走访了东莞中堂的造船厂,并选择了其中一家定做龙头,甚至拿着村里的旧龙头让其仿制,但做出来的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为此,他们向村中老人询问增城有无人会雕刻龙头。最终,他们找到了陈志君,请其出山。巧的是,村里旧龙舟的龙头就是陈志君人生中雕刻的第一个龙头。

  不久,一个线条优美、层次丰富、色彩张扬的巷头村龙头刷爆龙舟发烧友的朋友圈。陈志君火了起来,并陆续有业余青年龙舟俱乐部的人找上门定做龙头。今年,他已接到7个定做龙头订单。

  如今,新塘、仙村和石滩一些村里的年轻人将传统的龙舟活动变成了一种常规的运动,经常是白天工作,晚上约上几人一起扒龙舟,这让陈志君觉得欣慰。

  陈志君25岁的儿子陈健聪也正跟着他学习雕刻龙头,目前以做龙舟工艺品和小龙舟摆件为主。陈志君说,如果有年轻人想学,他愿意免费教,希望能把龙头雕刻技艺传承下去。

  

  涂上各色颜料后的成品。

  ■对话陈志君

  有生命力的龙头才是好龙头

  记者:你曾说过,东江龙舟的精髓在于龙头,龙头是村民的精神内核。那么,你所理解的东江龙舟的精髓是什么?

  陈志君:龙舟竞赛之所以吸引人、感动人,是因为它有龙舟精神。这是一种同心协力、激流勇进的精神,也是一种胜者不骄、败者不馁的精神。赛龙舟时,扒仔、旗手、舵手、鼓手、艄公要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中国是礼仪之邦,传统龙舟活动讲究一定的礼节,“趁景”更有一套默认的礼数。这些都是东江龙舟的精髓。

  记者:你认为什么样的龙头才算是好龙头?

  陈志君:龙头的生命力表现在眼睛,眼睛炯炯有神且不怒而威,这样的龙头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有生命力的龙头,才是好龙头。

  记者:你担心龙头雕刻技艺失传吗?

  陈志君:雕刻龙头的过程是漫长的,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和毅力。雕刻龙头,不仅要学雕刻,还要懂得有关的传统文化。学习雕刻龙头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天分,起码要学5、6年,不然雕出来的龙头可能就只有“形”,没有“神”。

  我觉得,要将雕刻龙头的技艺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有市场。现在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不少年轻人都将龙舟活动变成了常规运动,这就更利于龙舟活动及有关技艺的传承。

评论留言

暂时没有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